标题
标题

资讯

《FusionFinal:SculptureExchange》一场跨越香港与意大利的艺术实验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4-14 10:04
关键字:香港



在香港潮湿的雨季里,台风过后的残木被艺术家们拾起,被打磨成光滑的曲面;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艳阳下,卡拉拉大理石矿山的白色岩石被凿出优美的弧度。这两种原本不同的材料,在《FUSION》展览项目中紧紧相拥,Fusion分为1、2、3及Final四部分组成,这场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展览,通过香港与意大利艺术家的跨地域合作,不仅重构了材料、文化与个体创作的关系,更以艺术为媒介,探索了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2025年,《FusionFinal:SculptureExchange》展览以材料为语言,以雕塑为媒介,构建出一套突破地理局限的艺术协作系统。这场由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和意大利Arkad档案基金会联合发起的跨国实验,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艺术合作的标志性事件。这场展览将于2025年4月11日至27日在香港艺术中心呈现「FusionFinal」展览,透过36件以意大利阿普安阿尔卑斯山大理石与香港原生木材共塑的作品和10位艺术家(五位香港代表及五位現居意大利的國際創作者)的五组配对创作,揭示了材料语言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建构力量——不仅作为东西方文化的象征,而是两组不同地域艺术家之间的信任游戏。这场历时五年的艺术实验,不仅完成了从远程创作到驻地协作的范式转换,更在物质与精神的维度上,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共生可能。

《Fusion》项目的意义远超一次常规的国际展览。它提供了一种应对全球化悖论的艺术方案:在身份政治加剧、地缘冲突频发的当下,如何既不消弭差异,又能建立有效对话?策展团队通过材料重置、作者性让渡与协作生成,证明了一种「脆弱联结」(precarious solidarity)的可能性——这种联结不追求稳固的统一,而是在不断断裂与重建中保持动态平衡。 从香港湾仔到阿尔卑斯山麓,四年间36件木石共生作品构成了一部可视化的"全球对话语法手册"。当政治话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时,艺术以材质为词根、协作为语法,书写着另一种世界叙事的可能——正如展览画册扉页引用的阿多诺(Theodor Adorno)箴言:"真正的团结,存在于对差异的彻底凝视之中。"这种凝视,在《凤凰》振翅的木石羽翼间,在《月相》盈亏的材质韵律里,获得了它的物质形态。 

未来,随着《Fusion》模式向其他材料(如羊毛、钢材、3D材料)与地域扩展,其方法论或将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核心启示已然清晰:当世界被迫分隔,艺术仍有能力编织新的意义之网。在这个意义上,木材与大理石的融合不仅是美学实验,更是一份写给逆全球化时代的宣言——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前途不在于筑墙自守,而在于学会如何成为他者的「共同作者」。(来源:艺术中国,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