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思想伟力 擘画光影新篇
四川省影协以总书记回信精神引领电影事业新征程
2025年盛夏,一封承载着深情与厚望的书信,跨越时空,抵达了田华等八位功勋卓著的电影艺术家手中,更激荡在全国亿万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心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字字千钧,句句暖心,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崇德尚艺”精神的高度赞誉,更是对新征程上全体电影人发出的时代号召与行动指南。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摘录
“崇德尚艺、文化自信、扎根生活、讴歌时代”这十六个字如灯塔之光,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标定了航向,为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实践指明了路径。它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艺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系统回答了“为谁创作、如何创作、创作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这封信,是思想的伟力,是精神的旗帜,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在巴蜀大地上,这股思想的暖流迅速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作为团结、引领全省电影工作者的核心力量,第一时间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将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学习活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一次面向未来的行动宣示。四川电影人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推动四川从电影大省向电影强省跨越的宏伟蓝图与坚实步伐。
迅速响应,掀起学习热潮
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发布,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在四川电影界迅速激起千层浪。四川省影协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度的行业担当,以“快、广、深”为原则,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立体化、多层次的学习活动,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领悟、践行回信精神的热潮。
高位推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在回信公开发布的当天,省影协便在群里、官微里迅速向广大会员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况,确保回信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到位。省影协强调,这封信不仅是对八位老艺术家的亲切关怀,更是党中央对整个电影事业的战略擘画和对全体电影工作者的深情寄语,我们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地学习总书记回信内容,同时,学习回信精神绝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四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省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四川电影创作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主席团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撰写学习体会,为全省电影工作者树立了标杆。紧接着,省影协其他会员也相继行动起来,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
全员覆盖:构建多维发声矩阵。为扩大精神传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省影协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地,在官方公众号上精心策划并推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精神”系列专栏。这一行动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全员覆盖的理念。专栏并非仅限于少数领导和专家的独角戏,而是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合唱平台。
领军人物定格局。省影协主席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从艺经历,深刻阐述了“崇德尚艺”的时代价值和“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他们的感言情真意切,思路清晰,为学习活动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中坚力量谈实践。一批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围绕如何将回信精神融入具体的项目策划、剧本打磨、影片制作中,分享了极具操作性的思考,展现了四川电影中坚力量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人才展锐气。充满活力的青年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文艺两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代表,从青年视角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他们的声音充满了朝气与希望,预示着四川电影的未来。
团体会员齐响应。省内各大影视公司、制作机构、高等院校等团体会员单位也积极组织内部学习,并推选代表在专栏中发声,形成了行业联动、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连续五天,每天推出一组精心编排的学习感悟。这种矩阵式的发声,使得回信精神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思想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全省电影工作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思想共鸣:凝聚行业奋进共识。线上学习热潮的背后,是线下思想共鸣的深度凝聚。一篇篇感悟文章在电影人的微信群、朋友圈中广泛传播、热烈讨论,引发了强烈的涟漪效应。大家普遍认为,总书记的回信恰逢其时,为当前电影界面临的一些困惑,如创作的同质化、现实题材的悬浮化、文化表达的浅层化等问题,开出了思想良方。
通过这场大学习、大讨论,四川电影界形成了几个关键共识:第一,电影创作必须回归艺术本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能被市场逻辑完全裹挟;第二,四川电影的独特优势在于巴蜀文化,必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富矿,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电影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德艺双馨,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艺术服务人民、奉献时代。这些共识,将抽象的精神指引,成功转化为全行业奋发有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为后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创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刻领悟,凝聚思想共识
如果说迅速响应体现了四川电影界的行动力,那么深刻领悟则彰显了其思想深度。此次学习活动并非浅尝辄止的形式主义,而是一场深入肌理、触及灵魂的集体思考。四川电影工作者们紧密结合巴蜀大地的文化土壤和自身的创作实践,对回信精神的内核“崇德尚艺”与“文化自信”,进行了系统性、在地化的解读与内化。
“崇德尚艺”:铸就新时代电影人之魂。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8位电影艺术家中,潘虹正是从峨眉电影制片厂这片艺术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电影人,曾担任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她凭借《人到中年》(1982)、《井》(1988)、《股疯》(1994)三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被誉为“金鸡第一人”,《末代皇后》(1986)《井》(1987)等获得海外大奖,被日本《电影旬报》评为“世界十大影星”。潘虹在表演中注重角色塑造的人民性根基,她饰演的眼科医生陆文婷、上海市民范莉、悲剧女性杜十娘等,证明其“为人民演戏”的多元能力。她的表演厚度、国际视野以及艺术赤诚为电影人树立了榜样。她的创作生涯和专业探索,正是对总书记“崇德尚艺”精神的深刻践行。
“崇德尚艺”这四个字,既是艺术追求的精神内核,更是四川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与行为准则。在学习研讨中,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要求,更是对文艺作品社会功能的深刻洞见。艺术创作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创作者的“德”是其作品精神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创作者的“艺”则是其作品艺术质感的根本保障。大家一致认为,“德”在当下具有三重意涵:首先是政治品德,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自觉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心怀“国之大者”,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其次是社会公德,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电影人必须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坚决抵制偷税漏税、涉黄涉毒等违法失德行为,珍惜艺术声誉,维护行业形象。最后是个人私德,要以潘虹等前辈艺术家为榜样,追求戏比天大的境界,涵养淡泊名利的心境,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艺术家的风骨与定力。
对于“艺”,四川电影人同样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艺术的精湛来源于对专业的敬畏和对创作的追求。在资本涌动、追求短平快的当下,重提“尚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意味着要反对浮躁的创作态度,沉下心来打磨剧本、揣摩角色、锤炼镜头;要反对粗制滥造的生产方式,发扬工匠精神,在服、化、道、美、录、剪等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卓越;更要反对艺术上的投机取巧,敢于挑战创作难题,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精深度、艺术精湛度和制作精良度。电影生产制作者深有同感,“尚艺”就是要求我们的作品不仅要对票房负责,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四川电影创作之基。“坚定文化自信”,是总书记在回信中为电影创作指明的力量源泉。对于坐拥丰厚文化资源的四川而言,这四个字尤显亲切和重要。通过学习,四川电影人对本土文化的价值和潜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清醒认识,更加坚定了“立足巴蜀、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创作路径。
在研讨中,大家系统梳理了四川电影创作的文化富矿,认为其自信的底气主要源于独特的文化构成:主体是博大精深的巴蜀文明,这是四川文化的根脉。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秘境,到三国文化的忠义智勇;从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文脉,到都江堰泽被千年的科学精神;从川剧、蜀绣、蜀锦的非遗瑰宝,到川菜、川茶、川酒的人间烟火。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革命文化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一片红色热土,红军长征在这里谱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英雄史诗。此外,保路运动、抗战后方、三线建设、核工业研发等历史事件,都为四川注入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和奋斗基因。这些红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创作史诗级电影作品的绝佳题材。
当代成就则体现了四川的时代新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公园城市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凉山彝区的千年跨越,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从歼-20国之重器的研发,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火热的现实生活,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最鲜活、最动人的中国故事之四川篇章。
凝聚共识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创作实践。大家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传承与转化的关系。传承,就是要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停留在符号化的表面挪用。转化,就是要用现代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念产生共鸣。正如一些编剧、导演指出:“我们不能只是把熊猫、火锅、变脸这些元素做成明信片式的拼贴,而是要挖掘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乐观、包容、坚韧的四川精神,并将其融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去。”这种深刻的自省,标志着四川电影人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已经从感性认同上升到了理性的创作自觉。
近两年,四川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影片,电影创作和产业建设高歌猛进,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在产业方面,成都影视文化文创产业园区汇聚国内外一线制片方和影视人才,极大推动产业升级;在影片上,《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成为全球影史首部在单一市场突破百亿的动画电影,为中国票房再创佳绩做出了重要贡献,影片运用了三星堆青铜纹饰、川剧鼓点、川西建筑飞檐、太乙真人的“川普”等本土元素,表达了四川人坚韧乐观的精神内核,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获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特别贡献奖;峨眉电影集团出品的影片《长夜将尽》聚焦老龄化,于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评委会大奖、最佳女演员(万茜)两项金爵奖,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斩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现实主义力作《我本是高山》荣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了四川电影人的责任与担当;《浴火之路》《熊猫计划》《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多部影片票房过亿,《火锅艺术家》在爱优腾播放平台上相关讨论万余条;成都煅影炼金影业出品作品《脱缰者也》获上影节最佳导演奖,印证了四川新生代电影人的艺术探索力。
这些成绩的获得,源于四川电影人扎根土地、创新表达、服务人民的自觉意识。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把文化自信转化为更加深入、更具创造性的电影实践,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
指引未来,擘画创作蓝图
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基础上,四川省影协紧密结合《四川省“十五五”电影发展规划》和协会年度工作计划,依照文化强省战略和省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将回信精神感召精准地转化为一套体系完备、路径清晰、操作性强的创作蓝图。这幅蓝图,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核心追求,旨在推动四川电影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实质性跨越,实现电影事业与治蜀兴川伟大实践的同频共振。
聚焦重大节点,强化主题创作组织力。面对新时代赋予电影的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的使命,省影协深刻认识到,仅靠创作者个体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化、高水平的创作声势。为此,协会将工作的首要着力点放在了提升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上,通过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策划,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推出扛鼎之作。
建立重点影片动态项目库,紧密围绕未来几年内的重大时间节点,如建党105周年、长征胜利90周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建军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一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5周年等,进行系统性题材规划。项目库将实行动态管理,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储备一个,形成梯次分明、类型互补的项目池。
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主题创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挖掘和表现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等蕴含在巴蜀大地上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已有多个重点项目进入了项目库,例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突破重重困难,召开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取得统一战线伟大胜利的《伟大的战线》;聚焦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春天的故事》;明年是长征胜利90周年,四川省近年来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已经创作生产了《天宝》《红色土司》等作品,还将积极推出重量级作品《军旗路漫漫》深入阐释和宣扬长征精神;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军事题材动漫IP电影版《那兔那年那些事》。这些项目题材各异,但都旨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弘扬主流价值观。
加强剧本创作的方向引领,省影协组织和支持重大主题剧本征集大赛和剧本创投会,从源头上引导编剧关注现实、投身主流。同时,组建由党史专家、军史专家、资深编剧、导演、评论家构成的剧本论证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高度统一。
“扎根生活沃土”,深化现实主义创作路径。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扎根生活沃土”,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当前部分文艺创作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弊病。省影协将此作为匡正创作风气、提升作品质感的根本路径,计划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引导广大电影工作者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生活深处。
构建“三化”采风调研体系。为彻底改变走马观花式、打卡式的采风陋习,省影协将构建“常态化、主题化、基地化”的采风调研新体系。将采风活动纳入协会年度常规工作,每年组织大型集体采风,并鼓励创作者根据个人创作方向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采风。
采风活动紧扣时代脉搏和创作规划。例如,组织乡村振兴相关选题采风团,深入四川的田间地头,记录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组织大国重器相关选题采风团,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单位,感受科技报国的磅礴力量;组织公园城市相关选题采风团,体验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
“扎根生活”的目的,不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理解生活、提炼生活。省影协将引导创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并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要敢于触碰现实的肌理,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关切与期盼,而不是对现实进行美颜和滤镜处理。坚决反对主题先行的空洞说教,鼓励创作者从具体的人物、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情感出发,以小见大,于平凡中见伟大,在作品中实现思想深度与生活温度的有机融合,系统性提升作品的叙事创新能力与工业制作水准。
光影新征程,奋斗正当时
一封回信,激荡起一个行业的澎湃春潮;一种精神,指引着一方水土的光影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四川电影人砥砺前行中最温暖的关怀、最坚定的鼓舞、最强大的动力。
从迅速掀起的学习热潮,到凝聚共识的思想升华;从擘画未来的宏伟蓝图,到保障落实的坚实举措,四川电影界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不再仅仅是一次学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一次面向新征程的全面动员。
展望未来,巴蜀大地的万千气象,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比丰饶的土壤;治蜀兴川的火热实践,为光影叙事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激情。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要落脚于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作品。省影协将紧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系统性地对四川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活化与再造,构建一套传统题材现代表达、本土元素国际叙事的新范式。
四川电影人必将牢记嘱托,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崇德尚艺”为人生信条,以“文化自信”为力量源泉,永远“扎根生活沃土”,奋力“讴歌时代精神”。他们将以手中的摄影机为笔,以银幕为纸,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在波澜壮阔的光影新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璀璨夺目的四川篇章!(来源:四川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