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纸上博物馆”《京剧大典》亮相书博会 李悦、秦华生、沈铁梅共话阅读与京剧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7-28 12:21
关键字:京剧

6aae2aa8f9724161bdcb8976dec2d177_wh5712x3213.jpg

7月26日下午,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京剧大典》: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在全国书博会上举行,活动汇聚了《京剧大典》副总主编李悦、秦华生,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以及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徐迪南等嘉宾,他们围绕《京剧大典》的出版意义、编纂特色及文化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座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

据了解,《京剧大典》以“原典集成,作而不显”为基本编纂原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著名文化学者王文章任总主编,汇集百余位京剧艺术家与戏曲研究专家的智慧,历经十余年精心编纂,完整呈现京剧艺术自诞生以来的基本样貌和学术体系,是一座京剧艺术的“纸上博物馆”。

《京剧大典》是凝聚“集体智慧”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一个时代对于京剧这门“国家艺术”的整体文化认知,整个编撰过程由众多德高望重的学界名家跨越时空接力完成。郭汉城、刘厚生、欧阳中石等著名戏剧理论家皓首穷经,贡献毕生所学,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梅葆玖、尚长荣、于魁智、孟广禄等梨园名宿,与编纂团队精诚合作,齐力铸就这部经典巨制。

《京剧大典》将剧目、角色、程式、服饰、唱腔、流派等京剧传统元素,科学严谨地进行“重组”,为京剧的发展、研究、批评教学、传播,以至未来人工智能、数字化再创作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为提高京剧文化海内外传播力提供丰富的资源。

翻开书页,京剧艺术曾经秘而不宣的珍贵文献、功法技艺,都通过图文档案完美复现,成为京剧从业者可观、可用、可学的公共资源,极大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为京剧表演技艺的传承注入强劲动力。

阅读架起京剧与大众的桥梁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新时代的京剧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舞台更添华彩,观众更加多元,剧目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十余年辛苦编撰的《京剧大典》一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秦华生表示,《京剧大典》的出版,对京剧传承,戏曲传承,艺术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书中涵盖了重要的典籍、图片、曲谱、文献等大量史料,为京剧和戏曲的从业者、爱好者、研究者,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知识宝库。

在李悦看来,京剧是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多方面组合起来的,是一个立体的过程,而《京剧大典》就是集合了百余名专家、艺术家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的艺术宝藏,是一部空前绝后的传世之作。

沈铁梅谈道,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剧大典》就是把传统文化的规范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让后人学习和采集,对于新剧目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学习价值,意义深远。同时,她表示,当下,阅读也成为学习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从书中学习了解后再走进剧场,这是非常重要的桥梁。

作为《京剧大典》的出版方,山东文艺出版社也为该部典籍的出版,倾注了心血。徐迪南说,《京剧大典》是山东文艺出版社老中青二十几名优秀编辑、历时十多年的出版接力下,共同完成的这项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的出版提振了团队在重点文化工程的信心。明年,还有望推出《京剧大典》的影像资料,将每一位表演艺术大师表演的影像,通过现代科技的编排修复,更生动地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