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度“百佳推优”工程实施的第八年,四川省文联2024年度“百佳推优”工程发布惠民演出近日在四川宜宾落下帷幕。这场文艺盛会不仅展示了过去一年四川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更折射出巴蜀大地文艺创作的时代光谱。从优秀作品呈现的多元样貌中,我们可以清晰触摸到四川文艺创作的脉搏——它既深深扎根于巴蜀文化的沃土,又敏锐回应着时代的呼唤;既保持着对艺术本体的坚守,又展现出拥抱新技术的开放姿态,彰显出四川文艺创作在守正创新中形成的独特气质。
八载深耕,硕果累累。2017年,作为四川省文联“出作品、出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百佳推优”工程面向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和文艺评论等12个艺术门类,秉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则,严格依照“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的双推标准,每年推出100件优秀原创文艺作品。至今,“百佳推优”工程已累计推出近800件优秀原创作品、逾千位文艺家,成为四川文艺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坚实阶梯,也成为四川文艺界的年度盛事。
在地性与时代性的交响共鸣
四川文艺创作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对“在地性”的深度开掘与创造性转化。8年来,“百佳推优”工程推出的作品都深深烙印着蜀地的文化基因。如此次推优的舞台剧《熊猫归来》,将国宝形象与雅安的自然生态完美融合;音乐作品《一眼千年》以现代音乐语言描绘和颂扬四川文物之美;中国画《再来成都街头走一走》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成都及其居民的精神面貌;大漆壁画《古蜀记忆》是传统工艺与古蜀文化的诗意对话,体现了古蜀文明数千年的璀璨往昔……这些作品都超越了简单的地域符号的堆砌,而是从巴蜀文化的深层密码中,提炼出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艺术表达。这种“在地性”并非自我封闭的地域标签,而是通过地方叙事抵达人类普遍情感与精神共鸣的艺术路径,这也是用“四川话”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注脚。
同时,四川文艺创作展现出强烈的呼应时代的能力。此次惠民演出中,曲艺类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四川盘子《竹海凉糕》,生动展现了宜宾市长宁县的地方特色,勾勒出美丽乡村图景,深受观众喜爱。还有推优电视作品——目前国内唯一以“文保古桥”为主题的垂类电视纪录片《瞧,桥》(第一季),以古桥为载体,聚焦“人与桥的故事”“家与桥的故事”“国与桥的故事”,不仅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弘扬工匠精神,更生动诠释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中国风骨。
跨界融合与技术创新
在艺术表达上,四川文艺创作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跨界融合趋势。在惠民演出中,由四川省川剧院带来的创新融合节目《古蜀天边行》,巧妙地将川剧变脸、云手、小碎步、翎子功等传统程式功夫,与时尚的现代街舞及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古蜀文明元素相融合,为观众奉献了独特的歌、舞、音视听盛宴。此次推优的电影故事片《巴山秀才》,将戏曲艺术与影视技术进行了跨界融合,影片用绿幕技术合成3D建模的古代场景,将舞台艺术的虚拟性转化为极具沉浸感的电影视觉奇观;用超高清视效还原川剧脸谱的细腻变化,使变脸绝技在银幕上更具冲击力;用动态CG技术模拟传统水袖功法,生成与演员动作同步的视觉符号……一系列创新手法让传统戏曲在光影世界中焕发新生。这些作品的探索打破了艺术门类的传统界限,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理解的创造性实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传统艺术数字化保存与传播的新范式,是“用新技术传好文化,让四川文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新意”的生动注脚。
“百佳推优”工程八年的实践,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最初的作品推选,到“节目展演+荣誉发布”的典礼形式,再到如今的发布活动结合惠民演出,这一品牌工程已发展为包含创作引导、人才培育、传播推广、惠民服务等多维功能的综合性平台。
演出中,四川籍彝族女高音歌唱演员苏都阿洛带来的《看山看水看四川》,唱响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与礼赞;四川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为观众带来《亲亲茉莉花》,让“芬芳”萦绕全场;四川籍表演艺术家刘劲与岳红共同带来的朗诵《光影话四川 文艺为人民》,道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此外,活动还组织“百佳推优”入选作品的主创代表深入宜宾高县、屏山县以及翠屏区等地,开展文艺惠民活动。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今天,四川文艺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正如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梅所提出的:以“四川话”讲好“中国故事”、以“四川人”展现“中国情怀”、以“四川事”体现“中国风采”。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征程上,四川文艺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