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巴风蜀韵 文脉流传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10-17 13:51
关键字:巴风蜀韵 文脉流传

巴山蜀水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来四川考察,足迹遍布诸多文化遗产,明确了四川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提出了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要求。四川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赓续传承巴蜀文化,让巴风蜀韵的千年文脉奔涌向前、绽放光芒。

源远流长:巴蜀文化的千年文脉

巴山蜀水,是来自自然的馈赠;巴风蜀韵,则是大山大河的交响。四川地处中国地理版图上东西交汇、南北襟连的过渡地带,东连长江三峡、西靠青藏高原、南临云贵高原、北依秦巴山地,江河密布、沃野千里,生态多样、资源富集,是民族迁徙流动的汇聚之地、文化交互影响的荟萃之所。巴蜀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数千年淬炼与积淀,孕育了悠久而多彩的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关中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滇黔文化等相互影响、交融共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放异彩的远古明珠。巴蜀历史上溯远古,古人类至迟在30万年前就在四川盆地居住生活,20万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桃花河、皮洛、濛溪河、中子铺等史前遗址,勾勒了巴蜀先民的生存演化图景。古蜀先民从营盘山顺岷江而下、筑城而居,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几代蜀王时期,孕育形成璀璨的古蜀文明。随着高山古城、宝墩、芒城、鱼凫城、三星堆、金沙、商业街船棺葬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实证了中国西南地区早期文明从聚落到古城、古方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而居于川东、重庆峡江地区的巴人,“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巴师勇锐”,成为当地土著族群的统治者,罗家坝等遗址见证了巴文化的全盛时代。“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文化与川东地域的巴文化交相辉映。

作为古蜀文明典型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特征鲜明、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出土文物展现出的技术传统、生业模式、艺术风格和信仰体系,代表着长江上游地区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有长143厘米的金杖、高396厘米的青铜神树和高260.8厘米的青铜大立人像、宽138厘米的青铜纵目面具等,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融入一统的巴蜀辉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巴蜀地区行秦制,融秦俗,逐步形成了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共同体,加快了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滩、低作堰”,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流量等问题,使成都平原逐渐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泽被后代。

两汉时期,汉王朝“教民读书法令”,开夜郎道、通邛都,西南地区“土人盛览从学,归以授其乡人,文教始开”,中原文化成为蜀地主流文化,司马相如“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开化治蜀、立法施度、科教严明,强化了巴蜀大地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左思《三都赋》描绘的“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生动展现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大地的繁华景象。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入四川,南来北往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本地兴起的五斗米道分化改造,东汉传入的佛教梵音兴盛,开放包容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特质。

唐宋时期,巴蜀大地的丝绸、井盐、造纸、雕版印刷、制茶等手工业冠绝全国,卓筒井技术是现代油气井钻井技术的雏形、成都“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铸就了“扬一益二”的辉煌。岑参、高适、温庭筠、贾岛、李商隐、元稹、薛涛、吴道子、陆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云集蜀中,成就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千古美誉。李白“铁杵成针”的传说成为激励后人的勤学典范,“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自信豪迈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杜甫寓居浣花溪畔写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成为中国艺术境界的典范,锦官城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至今仍激荡中华儿女。北宋程夫人鼓励苏轼、苏辙兄弟“奋厉有当世志”,“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成为三苏家训,南宋张浚对张栻、张枃有“学以礼为本,礼以敬为先”之训,这些优良家风家训均是后世治家教子的楷模,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明清以来,“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使不同地区文化在巴蜀大地碰撞交融,推动巴蜀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以川剧、川茶、川菜、川酒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异彩纷呈。据《四川通志·经籍志》记载,明代蜀人有别集者232家,清代蜀人有别集者236家。如明代“著述第一人”杨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著有在词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词品》6卷、散曲集《陶情乐府》等,其“博雅宏丽”的诗风和“俊而葩”的散曲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倡导以怀疑的态度做学问,提出“古之学者,成于善疑”,开清代考据之先河。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四川总督丁宝桢创办四川机器局,开四川近代工业之先声。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之源头,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促进了巴蜀文化的赓续发展。廖平、杨锐、刘光第等大批蜀地革新人才传播新学理论、宣扬维新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革命年代的精神丰碑。四川是革命的热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巩固和发展了23个县和1个市的革命政权,拥有土地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评价道,“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长征途中,四川是自然环境险恶、战斗战役多、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多、开展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1935年5月会理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明确了先遣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任务,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实践的光辉典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勇克包座等,构成了长征路上惊心动魄的激昂乐章。

抗战时期,当时四川40多万川军和300多万壮丁奔赴前线,贡献粮食10238万市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为抵御外侮作出重大贡献。四川作为战略大后方,先后接纳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48所高校入川办学,陶孟和、李济、童第周、董作宾等知名大师云集李庄。梁思成在李庄过着半原始的生活,但仍坚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依然保持着对建筑史研究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严谨治学、学术报国的精神。

四川英雄辈出,以其坚韧、忠诚、勇敢与牺牲的精神品格,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朱德、邓小平、陈毅、罗瑞卿、张爱萍和张澜、吴玉章等从四川走出,喻培伦、卢德铭、张思德、黄继光等的英雄故事代代相传。赵一曼在宜宾中山中学“为民革命,为革命奋斗,为奋斗牺牲”的人生信念,江竹筠在狱中给亲友“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托孤遗言,生动诠释了四川人民不屈的风骨与崇高的信仰,他们的精神如巴山蜀水般绵延壮阔,激励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历久弥新:巴蜀文化的鲜明特质

江河炳灵,岷峨毓秀。巴蜀文化恰似四川火锅,海纳百川,宛如地道盖碗茶,包罗万象,又如精彩川剧,“五腔共和”,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大地上陈列的1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处国家工业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0余家博物馆、6.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等,见证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书写了“何以中国”的四川篇章。

文脉赓续的担当。巴蜀儿女坚毅质朴、吃苦耐劳,在世代守护中推动文脉绵延,让巴蜀文化从未脱离中华文明主脉。西汉蜀郡守文翁兴“石室”、创郡学,使“巴蜀好文雅”,文风渐盛,汉赋四大家,蜀人得其三,“蜀中文章冠天下”。司马相如“以文辞显于世”,“作赋甚弘丽温雅”,被后世称为“辞宗”、“赋圣”。扬雄“征圣宗经”,仿《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北宋苏洵、苏轼、苏辙被赞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们力推古文运动,倡导民本思想,开创“蜀学”学派,与“洛学”、“新学”鼎足而立,将巴蜀文风推向全国。后经张耒、秦观等参与推动,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融合发展,蜀学臻于繁盛。明清唐甄著《潜书》,李调元造“万卷楼”、编《函海》,刘沅创槐轩学派、作《槐轩全书》,接力蜀学传承发展。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敢为人先的胆识。巴蜀儿女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排难求变。吴理真植茶蒙顶山,解世间干渴,被尊为“植茶始祖”。落下闳创“太初历”、提出“浑天说”、发明“通其率”,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确立了春节的时间,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年的文化节律。张陵在蜀创立五斗米道,早期道教代表作《老子想尔注》是道教信仰和道家理论形成的标志之一。陈寿承“古良史之风”,所撰《三国志》入列“前四史”。常璩“史笔精严”,著《华阳国志》,为千百年来中国地方志鼻祖。陈子昂大力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寄兴,《登幽州台歌》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对唐诗具有开创之功。唐慎微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在中华药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的传承。“此心安处是吾乡”,巴蜀儿女有着强烈的中华文化价值认同,家国情怀成为体现民族大义抉择的精神基石。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南抚夷越,加强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精神的典范。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慨言,浩然之气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陆游宦游巴蜀,抱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丹心,虞允文牢记“丙午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的壮志誓言,都是爱国主义的最佳注脚。奢香夫人以“化育天下,布泽万民”的胸襟推动彝汉融合,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家国担当。抗战时期,川军将士告别故土、奔赴国难,“死”字旗上写有“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充分表现了“移孝作忠”的爱国精神。

开放包容的胸襟。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集散地,造就了“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包容气象,孕育出巴蜀儿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以中庸之道折衷百家,以圣人之书权衡杂术”的兼容并蓄。4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遗址,不仅吸收着中原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文化,还在青铜造像、黄金锻造等方面与世界古代文明交相辉映。两三千年前,“蜀布”、“邛竹杖”、“蜀枸酱”等出口中亚、南亚,蜀锦等远传波斯。沿用千年的茶马古道等,见证“茶马互市”、麝香、丝茶贸易的数度繁荣,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走廊。隋唐以来,沿金牛道、米仓道等蜀道营造的巴蜀石窟,不仅延续北方石窟的“隋唐之盛”,还开创南方石窟的“唐宋高峰”,而且发展形成了儒释道合一的“明清特色”,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动的生动体现。这种跨越山河的文明对话,至今仍在巴蜀大地的澎湃潮涌中回响,巴蜀地区羌笛悠扬与佛教梵音共响,道教青城与儒家文庙相望,诠释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与气度。

生生不息:巴蜀文化的守护传承

巴蜀薪火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文脉的守护,而且需要不忘本来的赓续、面向未来的传承。近年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的孜孜勉励、“青苍越千年”翠云廊的殷殷嘱托、“家风万古传”三苏祠的谆谆教导,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推进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中华文化巴蜀底色。

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化遗产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责任。四川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着力推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试点保护、整体保护,实施巴蜀文化“两创”年度行动,启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巴文化保护传承等23项重点工程,完成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改革,2023年至2025年投入6.5亿元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阆中古城成为系统保护的典型案例。2023年以来,四川一边与重庆携手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一边探索建设49个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带动形成市县大抓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局面。注重考古先行,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要求,有序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四川项目,截至目前新发现各时期遗址点近1000处,填补了多项空白。聚焦中华文化、立足巴蜀内核,建成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推动三星堆、蜀道、“三苏”等系统性研究宣传,推出《巴蜀文化通史》等研究成果。

坚持守正创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需要以文培根、以文铸魂。只有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四川坚持在文化传承中深化文脉联结、在文化传播中激荡情感共鸣,创新举办川剧汇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等系列活动,打造文化传承、红色宣讲等“大思政课”,建立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机制,推出川剧《草鞋县令》、纪录片《巴蜀石窟》等文艺精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第五。坚持科技融合,实施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构建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讲好巴蜀文化故事,“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等成为现象级文博大展,“逛博物馆”成为生活常态。坚持项目牵引,以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体系,与10省15个城市共建的“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成为2024年全国特别推荐案例。

推动交流传播。四川深化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超11亿人次、游客消费1.7万亿元,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5890.3亿元、同比增长7.9%。2025年6月,四川以省委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强调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着力打造“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品牌,绘就“诗和远方”的巴蜀新画卷。巴蜀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四川形象的宝贵资源,自贡彩灯走进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古蜀文明系列展在多国形成观展热潮,“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2025年9月,第二届金熊猫奖活动成功举办,126个国家和地区影视作品参评,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璀璨绚烂,始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高度契合。新时代新征程,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奋力推动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原载《求是》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