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研讨暨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交流会在泸州召开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11-03 10:54
关键字: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交流会

图片4.png

10月29日—10月31日,“‘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研讨暨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交流会”在泸州市举办。图为与会同志合影。

10月29日—10月31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实践(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基地承办,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研讨暨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交流会”在泸州市举办。

本次参会人员由各市(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各专委会、各基地推荐,参会人员覆盖21个市(州)共90人,其中,6070后共38人,80后29人,90后17 人,00后6人,45岁以下占比58%,高级职称占比约30%。

10月3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主持。

图片2.jpg

图为开幕式现场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银盈在致辞中介绍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百年校史,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以及四川省文艺评论实践(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基地在“深化共建、多元融合、创新探索”方面对文艺评论的未来规划,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愿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为四川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泸职力量。  

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深刻领悟践行会议精神,关注“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聚焦“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上午由专家学者授课,下午由国家级、省级文艺评论奖项获得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评论人才培训班优秀学员代表作文艺评论创作专题指导。

专题讲座·学思:“学”习新知,“思”中求进

本次会议邀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兼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青年长江学者、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西岭雪”文艺评论奖)获得者周维东作“文艺评论的新使命与新作为”专题讲座。

周维东从三个方面“文艺如何从高原到高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文艺评论写作、投稿方向”进行授课。新时代文艺要以“强起来”的精神打造高峰作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匹配“文化自信”与“强起来”的精神气象,文艺要成为“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打破西方视角局限,打破对外部理论和评价体系的依赖,重新激活本土经验的表达力,用中国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研究自身的文艺,要突破文化、思想惯性等隐形问题,警惕学术评论中的“西方理论依赖症”。文艺评论的发表需要平台,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文艺评论写作与投稿应有所侧重。学报需要明确提出核心问题,强调“系统研究”的属性;报纸平台需要短小精悍的文章,最好每段有小标题,观点突出且简明扼要,用清晰的“人物形象”或“精彩观点”抓住编辑注意力;文艺期刊则偏重文采,并要求作者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不论是哪类平台,“清晰、精准”才是“真正的实力”,我们不缺“文艺评论的品质”,但很多时候丢了“把事情讲透彻”的基本功,这需要重建“自己讲清楚”的表达力,用简洁的逻辑说清楚问题。

文艺评论创作要明确导向,牢记使命任务,回归作品本身,摒弃浮躁心态,靠“优秀作品说话”。

文艺评论创作专题指导·践悟:以“践”破题,以“悟”提升

图片3.jpg

图为专题指导会场

本次邀请国家级、省级文艺评论奖项获得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评论人才培训班优秀学员代表15人分别作专题交流指导,这些老师来自高校、院团、文联评协系统、行业作协、新文艺群体等,交流内容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民间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

省文联2021年度、2024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荣从文艺评论的政治性、人民性、学术性出发,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强化政治引领,保持政治敏锐性;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我们的艺术创作才能充满生机,充满时代气息;要不断积累、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文艺评论水准,以风清气正的文艺评论为人民服务。

第六届“啄木鸟杯”获得者,省文联多个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西岭雪”文艺评论获得者邓添天指出,评论作为文章的一种,创作的一类,理应以澡雪精神表明心志。评论的操守,一是在价值基座上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向。二是在审美标尺上以艺术范畴为依据,与相应的艺术形式匹配。三是在学术尺度上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文字表达为依托。好的戏剧评论应该是梯子,戏剧能借助它走向读者,读者能借助它走进戏剧。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艺术室负责人,蓉城英才青年人才获得者孟立敬提到“创评共生”,创作与评论并非对立,而是一种互相滋养的关系,评论不仅是对作品的评判,更是创作的再生力。二者构成了艺术生态中的循环机制,优质评论推动创作升级,优质创作催生深度评论。他以“光”系列戏剧为具体案例,探讨创作与评论如何在互动中实现共进与共生。

第十届巴蜀文艺奖、省文联2022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西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申燕提出文艺评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就是新的史料的发掘,文史互证,通过新的史料的发现来实现文艺研究的创新。新观点是建构新的理论阐释点。新方法是借鉴新的研究方法来拓展文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对历史事件发生场域的田野调查,把握和体察历史消长的内在脉络和逻辑。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省文联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获得者魏晓兰从“立足作品本体、挖掘价值内涵,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创评良性循环,聚焦精品、多推高质量作品,扎根地域文化、推动本土音乐发展,适应数字时代、拓展评论范式”五个方面作交流,同时提出新时代音乐评论需兼顾专业性与大众性、传统性与创新性,既要“向内挖深度”也要“向外拓边界”。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艺评论类)获得者、2019年中国报纸文艺副刊金奖(文艺评论类)获得者、省文联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文艺评论类)获得者,中国石油作协副秘书长李咏瑾指出,当前文艺评论面临一个核心矛盾:其学术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大众传播层面却影响式微,以此提出三种突破方式:一是评论家应“俗话新说”,使用更贴近大众的语言,二是应摆脱单纯“事后解读”的被动角色,借助新技术(如AI等)推动艺术形式的创新,发挥前瞻性作用;其三,评论应承担更广阔的社会责任。

第一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评论人才培训班班长、省文联2024年度“百佳推优”工程(文艺评论类)获得者,巴中文联专职副主席孙国贤提出“新大众文艺”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必须情注基层文艺,阐释了互联网条件下繁荣新大众文艺的文艺评论如何进行深刻的内在转向,需要将目光与情感“下沉”,还要提升无限丰饶下的美学风骨与精神海拔,同时,文艺评论要迈向更广阔的文化生态,催生更为宏阔的文艺作品。

省文联2022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孔明玉指出,“文本守望”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基石,它能让评论保持定力,并言之有物。我们守望的不仅是单一的文本,更是艺术的规律、批评的标准和一个时代健康、理性的审美生态。我们要成为这样的守望者,让评论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重获其应有的力量与价值。

省文联2024年度“百佳推优”工程(文艺评论类)获得者、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一级艺术研究、副院长王雪梅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时代四川戏曲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训”的学员构成观察到了戏曲传播从地域到多元融合的新趋势,并指出地方性是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戏曲“从地方到国际”,需要文化的当代激活,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要实现学术与大众的融合,如高校做声学解析(如高腔研究),大众通过短视频互动(如抖音川剧教学评论)等,实现双向赋能。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推动创作-评论-国际传播的全链条联动。

省文联2023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杨莹提出“人人皆可评”时代背景下舞蹈评论者的定位:要成为主导文艺话题与思潮的引领者,解读审美取向与艺术品质的阐释者,助力舞蹈门类发展的推动者;具体谈到,舞蹈评论要着重分析“如何通过身体叙事传递思想”,关注舞蹈创作的价值取向,舞蹈动作的独创性、表现力、编舞结构、技术与情感契合度、舞美音乐是否“相得益彰”等方面,同时还要考察民族文化元素的真实性与符号内涵的准确性。

省文联2021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获得者、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专业技术四级邱星提出文艺评论的六个锚点,即要“懂行”却不晦涩,该“有共鸣”而非给标准答案,要有锋芒却绝非“为骂而骂”,需“有延展性”而非孤立解读,当“有态度”但不困在“圈子”里,必须“有温度”。文艺是人类精神的镜像,文艺评论则是镜像的“擦拭者”与“解读者”,通过对艺术的深入介入,最终让艺术成为人类精神的“镜子”和“灯塔”——既照见我们的局限,又指引我们朝向更完善的自我。

省文联2022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一级艺术研究韩涛从《王熙凤》到《红楼之凤》的艺术嬗变谈起,提出剧名的调整暗示了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及叙事视角的转变。《红楼之凤》核心创作理念以王熙凤重构《红楼梦》叙事,区别于多数《红楼梦》改编作品,突破传统改编框架,将剧本从“情节完整性”转向“以叙事体戏剧”为主导的文本,展现对传统叙事的革新意识。  

省文联2024年度“百佳推优”工程获得者冯俊龙提到,植物的生长依赖土壤的肥力,文艺作品的诞生与生长,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历史传统和审美习惯。当代文艺评论的方向与路径,归根结底是要建立一种有根系的评论:它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根系触及人民生活与现实关怀,根脉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评论人才培训班班长杨梅提出,以评为桥,从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看 “三交” 的实践路径,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关注民生、民族话题,从文艺评论角度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二是要努力成为学习有维度、思考有深度、写作有厚度的人民文艺评论学者,为人民发声。三是高度重视各类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因授课老师启发,完成《雪域高原上的旋律:西藏主题歌曲中的交融与共鸣》写作,并发表于《中国民族报》,后由“道中华”公众号发布。

省文联2020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获得者,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徐潋提出,新大众文艺是当下美学原理的“实践载体”,即它通过碎片化、互动化的形式,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去中心化、情感共鸣、参与感”的审美追求;而当下美学原理也反过来塑造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方向——比如算法推荐正是基于“个体审美差异”的原理,让每个人看到“自己觉得美的内容”。新大众文艺的审美价值需要兼顾时代性、大众性与精神引领性,既要贴合大众的情感需求和生活体验,又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白浩总结本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多重身份的广泛联合,大家以文艺评论为桥,连接在一起,而多重身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碰撞;二是广泛共鸣基础上的多层面启迪,这次参会人员来自文艺评论现场,是新锐力量与生力军,大家的交流更具真情实感,相信这种互相启发,会为未来的文艺评论创作打开一扇门;三是新的激励与新的征程,参会者对于评论的热爱与执着相互激励,令人对文艺评论生力军的成长和新成就的取得充满期待。他提出四点共勉:一是夯实文艺评论基础,以扎实、深厚的专业性文艺理论作为文艺评论创作的支撑;二是立足于人民性土壤与触觉,始终牢记人民性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说真话抒真情;三是坚持时代性的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四是以追求文艺评论创作的权威性、精品化为目标。

本次会议为全省文艺评论骨干搭建交流平台,努力促进全省优质文艺评论资源共享,力争推动全省文艺评论在创作、活动实施、人才成长新局面,形成全省文艺评论人才“聚是一团火”的评论合力。(来源: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