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书画

邓代昆篆刻艺术欣赏

来源: 2022-09-26 10:16
关键字:邓代昆,书法

邓代昆篆刻如其书法,也堪称气象万千,蔚然大观,寻其风格虽略无定则,路数却不拘俗套,又有独辟境界之力。细加把玩,却取法悠远,熔铸古今,确不媚时俗、取悦时人、追逐时风、喝彩流行。邓代昆先生的篆刻又得力于其书法艺术,大凡断碑坠简、碣石砖瓦、钱镜诏版,随手拈就,变相迭出。奇诡变幻的刀法、参差错落的结构和起伏顿挫的线条,时间定格于空间,历史凝炼于金石,少则一二字,多余十余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脉络贯注,顾盼出姿,奇正相生,起伏呼应,错综离合,直寓其内,神动于外。白文沉着,厚重不觉臃,恣纵不嫌野。朱文虚诞,瘦劲不觉枯,清雅不嫌媚,画少而重,益之以繁,画繁却轻,减之使简,使笔如刀,驱刀似笔。

微信图片_20220926101309.jpg

邓代昆

历仼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仼、学术委员会主仼,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囯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

三十余年来,曾服务过的篆刻团体有:四川省青年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开明印社副社长、顾问;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蜀印社副社长、荣誉副社长;成都市书法家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仼。

现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仼。收入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之《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积极成果,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必会形成内涵深蕴,别具个性的鲜明民族品格,中国印章即为适例。

微信图片_20220926101347.jpg

印章是中国历史上从先秦衍化至今体量极小的文化载体,这个三维空间的六面立方体负载包容了多种门类的艺术成份,可以说是华夏文化中极为微型的综合艺术。

印章的体积虽小,但却潜藏着高度浓缩而几乎无限量释放的空间艺术之美。方寸之间,小中见大,象中悟道。尺水光波,微观中见大千,精细中见气象。印章因不易毁损之特质,既传承制度与文字,又提供历史信息和资讯,还可了解彼时彼地人之生活与情绪,颇有异趣。可谓“赏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至音有焉。”

篆刻初见于杨雄之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其本身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由作为权力的古玺印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绵延三千余年,集文字、图案、装饰于一体。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急?文化,印章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大多和铜器上的铭文相合,凸现出强烈的个性,反映了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秦代“六王毕、四海一”,文字作了规范整理,印面字形主体风格为圆转均匀,因天子与庶民使用材质不同又分出官玺和私印。到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碑额、刻石、墓志、造像之风日盛,印章已不再是仅仅象形地表现,主流风格讲求典雅质朴、方整工致,反映了强大昌盛的国运威仪和端正庄严的恢宏气象。唐宋时期,官方禁铸私印,印章制作似渐衰微,而书画艺术的发展和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印章在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阶层流传,印章多用在图书收藏和书画鉴赏,同时,还开了“斋馆印”的风气,印章艺术由实用走向欣赏,趋于质的渐变。元代统治者出于民族习惯,提倡“押印”,收集珍藏印谱被视为“暗流”,此时赵孟则从篆刻艺术理论上开拓和奠定了基础,王冕在材料的实践上突破了前人,用花乳石代替了铜、玉、象牙等,确立了篆刻以石质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的分界线由此以赵、王为标志。明代,篆刻由以往“昭信”、“佩饰”的实用型态功能脱离出来,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式样,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如,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首用青田石作印材,提倡宗法秦汉,强调文字六书,力矫谬陋芜杂之时弊,以浑穆沉静,空灵明洁见长,被视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讲究篆势,运刀如笔,匀整端重,清健骏利,边款初创单刀切刻法,颇具苍古生拙之趣。从清代至现代,篆刻艺术可称得上万紫千红,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人家”,苍劲质朴,古拙浑厚,提倡印内印外功夫修养,诗书画印结合,别具面目。邓石如首创篆刻中用小篆和碑额文字,刚健婀娜,巍然崛起于印坛。以赵子谦为代表的“新淅派”,取镜铭、钱币、碑版文字入印,创建以北魏书体刻阳文和汉画像入款的新风,气势酣畅,自成风格。以黄士陵为代表的“粤派”,取法先秦、商周金文,于峻峭中求平衡,从平实中追超逸,圆润挺拔,具雍容华贵大家之气。吴昌硕治印得力于古印和封泥、陶文与石鼓文,雄浑苍老、古拙遒劲,世称“汉印派”,因晚居上海,人或谓之“海派”。近现代则有齐白石、邓散木、赵古泥、来楚生、钱瘦铁等名家高手不断突破,屡出佳品。当代则有韩天衡、石开、王镛引领时风,篆刻也已跨越地界,超出师承,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审美取向丰富性使印坛绚丽纷呈。

有道是,篆刻必先篆而后刻,故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纵观历代篆刻大家无不是具有书法精深造诣而卓著成就者。篆刻亦如书法,线条运动负载着性情、心绪、气质、学养而流露和渲泄,故篆刻有“始于书、立于章、成于刀”之说。“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印相需为用,相通互动,书法的笔意和运刀的情趣,于篆刻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宛如孙过庭《书谱》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邓代昆先生,当今蜀中艺坛之佼佼者,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真草隶篆诸体俱精,其草书奇诡多变,随心所欲,当属上乘境界。小草体制更是当今独创,尤为时人所重,与田旭中、刘雅楼二君被评论界以“蜀中三草”冠之,已成为时下四川文化界不可多得的推广品牌,公众为之深所嘉许。篆刻于身为成都博物院书画院院长的邓代昆先生而言自称是诗文书画创作、文博著述研究之余事,他有一方白文章:“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倒以为此实是谦阅。

微信图片_20220926101355.jpg

邓代昆篆刻如其书法,也堪称气象万千,蔚然大观,寻其风格虽略无定则,路数却不拘俗套,又有独辟境界之力。细加把玩,却取法悠远,熔铸古今,确不媚时俗、取悦时人、追逐时风、喝彩流行。邓代昆先生的篆刻又得力于其书法艺术,大凡断碑坠简、碣石砖瓦、钱镜诏版,随手拈就,变相迭出。奇诡变幻的刀法、参差错落的结构和起伏顿挫的线条,时间定格于空间,历史凝炼于金石,少则一二字,多余十余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脉络贯注,顾盼出姿,奇正相生,起伏呼应,错综离合,直寓其内,神动于外。白文沉着,厚重不觉臃,恣纵不嫌野。朱文虚诞,瘦劲不觉枯,清雅不嫌媚,画少而重,益之以繁,画繁却轻,减之使简,使笔如刀,驱刀似笔,是为冥心探索也。

“众妙之门”是邓代昆篆刻的代表作之一,此白文章兼秦篆厚重雄强,端庄和润的态势与汉隶方直外拓,磅礴恢宏的气韵于一体,可谓文质兼备。随意敲节遗留下的隐约斑驳、残破损落的印面,大有沙石磨荡之痕,水火变坏之状,沉凝静重如寒山积雪具太古之风,苍茫博大有原野旷达豪放之势,古语云:“恍兮惚兮,其中有意,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印正体现出扑朔迷离的古意之美。

“狂歌似旧”朱文印则又是另外一番境象,貌古神灵,虚空深邃,缺落的边栏处理依印文线条的粗细、轻重、曲直而变化,扩其气势,拓其境界,增加了印面的感染力和欣赏空间。计朱当白,妙趣横生,一消一长,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构成古老幽远的文化艺术场景和激活审美情思的视觉形象。

凝聚儒家心性、道家生命、释家禅定内涵的“无一切境界”是一方典型的细朱文章,线条婉转工稳,清逸流畅,组合疏朗空灵,雅朴恬淡,颇有几分春花舞风、碧柳拂面的清轻禅气和谦谦君子之风。

“今不同弊”白文章却显露出不衫不履,粗头乱服的名士之象和混沌之韵,纵情率性中自然流淌着不假修饰的真情真趣。

“古道西风瘦马”诸字团集,曲者以真,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错落者以揖让,空处不觉凋疏,密处不显壅塞,圆润刚劲,壮健宽绰,给人以安贞敦厚之感。

“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摹,神不可摹”。“妙拟神仙”朱文章最能体现篆刻家奏刀霍然,游刃有余的淋漓酣畅。此印刀法是有意有趣、有形有神、有性有灵,得自然之神。峻增险绝之态似快剑断蛟,昆刀截玉般奔爽痛快,疏朴峭野苍茫之势如百尺乔松,古茂青葱,郁然秀拔。表现了一种“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天地之大美和“不期然而然”的绝妙。

概而观之,邓代昆篆刻中尚法不失之谨严,整肃不失之板滞,平实而富于变化,端厚而更见博大的艺术风貌。去华丽而务静穆,去峭厉而务浑融,去谨严而务闲逸,去繁缛求简洁的印学品格,无疑凸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哲学境界。

一直想写篇邓代昆先生篆刻艺术方面的短文,但终因公务缠身,琐事耗日,拖沓竟年余。时值深秋,又观锦里蓝天白云,层林尽染。夜色阑珊时,喧嚣褪尽,沐浴净身,挑灯细品,披衣把玩,赏心悦目,当别有情趣,独具滋味。于篆刻,吾本门外,草草絮语,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