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七十芳华 剧美荣光——舞台精品唱大风 出人出戏见成效

来源: 2023-01-11 12:07
关键字:四川省文联在成都成立,70周年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庆祝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

七十芳华  剧美荣光——舞台精品唱大风  出人出戏见成效

文丨樊明君

1953年1月,四川省文联在成都成立,2023年,四川省文联成立70周年。七十年文艺成就辉煌无比,戏剧精品唱大风,至尊荣誉满堂彩,出人出戏,剧美荣光,芳华七十,灿若繁花。

20世纪50年代  话剧《万水千山》 文艺新长征

话剧《万水千山》.jpg

话剧《万水千山》

1953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首演的话剧《万水千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景反映长征的作品,也是红色经典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话剧《万水千山》表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路线领导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话剧《万水千山》是亲身参加过长征的“将军戏剧家”陈其通的代表作品。陈其通将军是四川巴中人,15岁时在川陕根据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后,陈其通立志要表现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他采访了众多红一方面军战友,并以他们的经历为主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话剧《万水千山》的剧本创作。《万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国、罗顺成等,在红一方面军都有原型。剧中的飞夺泸定桥、夺取天险腊子口、陕北胜利会师等情节故事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故事。剧中,高潮部分的翻雪山过草地情节,则是陈其通将军自己的亲身经历。

话剧《万水千山》共分为六幕,描写和歌颂了红军长征中所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剧气势磅礴,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作者陈其通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很注重人物刻画,剧中红军指战员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李凤莲等人物都具有鲜明性格,比较充分地揭示出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胸襟和情怀。剧中人物的语言也较平实、凝练,具有部队生活气息,充满革命激情。

话剧《万水千山》啊.jpg

话剧《万水千山》

1956年,话剧《万水千山》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荣获一等奖。自五十年代首演之后,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分别排演过,均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该剧,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魂的《万水千山》在新的时代以话剧、歌剧、音乐剧等更多舞台艺术形式再次复排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掀起又一股热潮。此外,1959年,陈其通创作的话剧《万水千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同名电影,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长征题材电影。

历史的回响,时代的荣光,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的红色故事,由四川巴中“将军作家”陈其通将其搬上戏剧舞台,历演不衰,常演常新。话剧《万水千山》,也是戏剧舞台上的文艺新长征。

20世纪60年代  川剧《急浪丹心》照日月

川剧《急浪丹心》剧照.jpg

川剧《急浪丹心》剧照

丹心照日月,急浪荡情怀。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川剧《急浪丹心》,讲述一艘满载化肥农药的木船,在嘉陵江中遭遇山洪暴发的故事:某木船合作社驾长何忠民率队运送化肥,船过白龙滩时遇大水,急浪打坏船舵,何忠民之子红生也掉入江中。面对即将发生的船毁子亡之灾,何忠民毅然决定舍子救船。他劝阻了欲下水救红生的众船工,齐心协力,将无舵木船驶岀险滩,保住了全船十六名员工的生命和农民急需的化肥。正当何忠民夫妻为失去爱子悲痛欲绝之时,前来看望他们的党政领导送回了被群众救起的红生。此剧充分表现了船工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员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剧中,在江边湿润的沙岸,船工趋身逆江拉纤;在漩涡翻卷的滩头,船长登高观察水情;在急浪如山的漕口,桡片飞舞冲破击浪……演出时,演员们通过传神的“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既生动地展示了船工们的劳动生活和与恶浪搏击的壮观场面,又使观众看到传统的以桨代船、以人演船、人船合一等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至今在现代川剧中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川剧《急浪丹心》剧照2.jpg

川剧《急浪丹心》剧照

1965年9月,川剧《急浪丹心》参加西南地区话剧、地方戏汇演。11月赴云南慰问铁道兵演出。1966年赴京演出,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离京返川途中在郑州、洛阳、西安等地演出。

川剧《急浪丹心》由肖然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刘成钧、刘忠义、任庭芳、邱明瑞导演,李湖昌、何绍成音乐设计,谢正新、黄世涛、张正蓉、胡素蓉、钱兆鸿、王起久、廖华彩、任庭芳、邱明瑞、王道正、陈华正、李兴中等主演。当时,任庭芳、邱明瑞等年轻导演也正是从此剧的排导开始成长为一代川剧名导。

20世纪70年代  川剧唱响春天的故事

1978年,邓小平同志因出访缅甸、尼泊尔,顺道来四川视察工作,途经成都下榻金牛宾馆。小平同志要看川剧,四川省委宣传部根据省委指示组织了三台十余折传统川剧,剧目报给小平同志看,小平同志爽快地回答:“全部看看”。于是,由四川省实验川剧团(现在的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院(现在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川剧艺术家们在金牛宾馆小礼堂为小平同志连演三个晚上,先后演出了《拨火棍》《胡琏闹钗》《乔子口》《请医》《金台将》《拷红》《柜中缘》《花田写扇》《迎贤店》《评雪辨踪》《画梅花》《归舟》《济贫》十三折传统川剧。

演出场地设在成都金牛宾馆小礼堂,每场足足两个小时,中间未安排休息,小平同志神情专注,精神饱满、身不离座,不时还向身边的亲属耳语,同时加以手势,发出会心一笑。每折戏完,小平同志总是微微正正身子,带头报以掌声,演出结束后,带头起身鼓掌,然后在四川省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上台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川剧艺术家们个个饱含热泪,争相向小平同志问好,小平同志含笑作答,和蔼可亲。

邓小平同志接见陈书舫、周裕祥.jpg

邓小平同志接见陈书舫、周裕祥

看完三场演出,小平同志指示:这么好的戏,可以向观众演出嘛。小平同志在成都观看传统戏,关怀民族艺术的消息不胫而走,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在文艺百花园中,很快传遍全国戏剧界,其他各省剧种纷纷上演传统戏,传统戏曲于此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众争看戏曲传统戏的高潮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彼时,全省每个县都有一个专业川剧团,每个县级川剧团都招收了数十名川剧学员,至今在川剧舞台上挑大梁的川剧名角儿大多出自那一批学员。观众更是空前踊跃,乡亲们打着火把,赶几十里山路,到乡镇村社看川剧,场景比逢年过节还热闹。

邓小平同志接见演员.jpg

邓小平同志接见演员

20世纪80年代  川剧《白蛇传》轰动西柏林

1985年6月7日,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川剧《白蛇传》在西柏林“地平线85”世界文化节上揭幕演出引起轰动,揭幕演出后,《白蛇传》在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的十大城市演出15场,2万余人(次)观看演出,获得广泛好评与成功。

川剧《白蛇传》剧照.jpg

川剧《白蛇传》剧照

四川省川剧院当年《白蛇传》剧组赴西柏林演出之时恰逢87版《红楼梦》电视剧组全国挑选演员之际,不少被《红楼梦》剧组选上饰演“金陵十二钗”的川剧演员都忍痛放弃了演电视剧的机会而去了当时的联邦德国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后来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艺术形象而红遍四海的邓婕也就是从那时走上影视明星大道的。

借西柏林“地平线85”世界文化节良好影响之东风,川剧《白蛇传》1987年5月应日本文化财团邀请,东度扶桑,在东京、大阪、福冈、京都、名古屋、横滨等城市巡回演出24场,观众达5万人(次),在东京8天演出16场,盛况空前。当时的东京电视台据说用了无数台高清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变脸王——王道正在《水漫金山》中扮演紫金铙钵时变脸的全过程,然后反复播放希望从中找出变脸的诀窍,但都无功而返。川剧变脸绝技也就从那时起开始走入人们津津乐道的视野,成为一项可独立进行表演的综艺表演绝技,如今我们看到的在各种场合表演的川剧变脸,其变脸演员的造型,就出自川剧《白蛇传》水漫金山一折中的紫金铙钵。

2川剧《白蛇传》剧照.jpg

川剧《白蛇传》剧照

川剧《白蛇传》作为一出在海外传播交流演出最多的传统剧目,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和重庆市川剧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在海外交流演出,足迹遍布欧洲、美洲、亚洲,收获“东方的芭蕾”等赞誉。


20世纪90年代  话剧《死水微澜》掀起大波

成都市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现在的成都市艺术剧院话剧团)《死水微澜》1991年参加文化部全国话剧交流演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编导查丽芳荣获文华导演奖、全国优秀剧本奖,主演吴珊珊荣获戏剧梅花奖,1993年话剧《死水微澜》赴日本东京参加中日韩戏剧节演出。

1992年6月10日至16日,成都市话剧院无场次方言话剧《死水微澜》在上海长江剧场连演数场,10日到16日的座票在首场演出前就已全部售完,6月10日的首场演出当晚,长江剧场外挂起横幅,场内大厅中央摆着上海市文化局、上海戏剧学院、成都市驻沪办等单位送来的祝贺花篮。沙叶新、余秋雨等文艺界知名专家出席观看了演出。整场演出严谨、流畅,场内笑声和掌声此起彼落,观众反映热烈。《死水微澜》剧组的主创和演职员们一直悬着的心得以放下,原来怕因方言带来的感情障碍而使观众不能接受的担心一扫而光。

首演次日,《解放日报》在第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记者黄琼以“成都话剧院推出高品位高档次力作,上海观众为《死水微澜》喝彩”的专题报道,对《死水微澜》大加赞赏。文章说:“长江剧场的舞台上昨晚弥漫着热辣辣的川味,成都话剧院演出的四川方言话剧《死水微澜》令上海观众饶有兴趣地欣赏了一台四川风味的《茶馆》,感受了一番浓郁的四川乡土文化,……观众昨晚自始至终情趣盎然,纷纷为这部四川的《茶馆》喝彩。”《新民晚报》以“川妹子爱路坎坷”为题发表评论文章。上海电视台也在首演当晚的新闻报道中以较长的篇幅报道了这次演出的盛况。

《死水微澜》在上海一炮打响,在沪掀起了一股话剧热。13日应观众要求,加演一场。最后两场,观众爆满,黑市黄牛票价25元一张。上海市文化局创作中心6月13日为《死水微澜》组织了大型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上海市剧协、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人艺、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戏剧》等十多个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会上,众口称赞“该剧是大手笔,有大气”“运用川剧韵味与话剧成功的结合特别有意义,在民族化的话剧创作上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说:“在非常复杂的文化历史资料中选择《死水微澜》搬上话剧舞台,具有许多艺术家不具有的慧眼。”

继话剧《死水微澜》后,由徐棻编剧,谢平安导演、田蔓莎主演的川剧《死水微澜》也在戏剧舞台上掀起又一波浪,川剧《死水微澜》主演田蔓莎因此剧荣获“二度梅”。2021年,四川省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燕也因在川剧《死水微澜》中主演邓幺姑而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22年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赴京出席了党的二十大。

21世纪00年代  魏明伦三部曲,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两度梅开

以魏明伦、徐棻、谭愫为代表的川剧剧作家创作的经典川剧在国内引起极大关注,大幅提升了四川戏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魏明伦、徐棻、谭愫等创作的《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死水微澜》《山杠爷》等精品力作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

川剧《变脸》.jpg

川剧《变脸》

其中,魏明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川剧《巴山秀才》《易胆大》在2000年后由四川省川剧院全新排练,与魏明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作的川剧《变脸》一起,在2000年后的中国剧坛再度刮起“旋风”。魏明伦三部曲:川剧《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两度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四川省川剧院也因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演出生产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川剧《易胆大》.jpg

川剧《易胆大》

在川剧《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中担任主演的任庭芳、杨韬、陈智林、崔光丽、刘谊等也荣获中国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其中在川剧《变脸》中扮演狗娃的杨韬成为年龄最小的文华表演奖和“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得主。

在《巴山秀才》《易胆大》两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中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三度荣获文华表演奖,也是“二度梅”获得者,成长为川剧领军人物。

21世纪10年代  川剧《巴山红叶》风骨,长歌万里

四川省川剧院以新时期优秀纪检干部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改编的大型情景式川剧《巴山红叶》,在全省开展巡演,借助川剧艺术载体,使王瑛精神深入人心。

川剧《巴山红叶》.jpg

川剧《巴山红叶》

《巴山红叶》从2010年9月1日开始,驱车两万里,在全省17个市(州)、38个县(市、区)巡回演出近60场,观众多达数万人(次),王瑛精神传遍巴山蜀水,红叶风骨辉映万水千山。

创作演出单位四川省川剧院为了把王瑛这个四川自己的典型塑造好、打造好,抽调精兵强将参与演出,有的放弃了出国演出的机会,有的谢绝了社会上的商业演出。为把人民英模王瑛的题材同古老的川剧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主创人员多次到省、市、县纪委机关座谈取经,汲取营养,征求意见建议,通过9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剧本创作。

长歌万里,用王瑛精神宣传王瑛。全省60余处巡演,无论是正规的专业剧场,还是缺少舞台效果的简陋场所,演员们都尽心尽力,倾情表演。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时一天要安排两场演出,中午还要转场,长途奔波、旅途劳累是演员们遇到的一大难题。但是,再苦再累,只要登上舞台,大家都是情绪饱满,用心演绎,表现出较好的职业素养。

王瑛扮演者刘燕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川剧院优秀共产党员。她每一场演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一个动作,唱好每一个唱腔。在演出中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她胆囊炎发了,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照常演出,被大家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夏昌荣、张义、刘正友、黄强、谯绍富等几位演员兢兢业业,每场都稳定地发挥了演技水平,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21世纪20年代  川剧《草鞋县令》 荣膺文华大奖

2022年9月,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联合出品,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三度文华表演奖、“二度梅”得主陈智林领衔主演的新编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七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jpg

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

文华大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2022年9月1日至15日,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展开激烈角逐。川剧《草鞋县令》完美呈现,荣耀捧回文华大奖,展示了川剧人的魅力和风采、提振了“振兴川剧”的信心和决心,为川剧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2017年创作孕育,到2022年摘得桂冠,从演出实践到修改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2018年,川剧《草鞋县令》完成成都首演,全国巡演开启,1430多个日夜,4万余公里行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演出近百场,线上线下观众近千万。

在中央党校、上海国际艺术节、四川艺术节等重要演出中收获广泛赞誉,在业界专家和观众心目中留下良好口碑,5年间先后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文旅部“百年百部”精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等殊荣。

2022年5月,为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冲击文华大奖,川剧《草鞋县令》重大修改提升正式展开。剧组主创深入生活、深入一线,广泛采风,历经15次创作研讨、10次剧本修改,以及导演、音乐、舞美等大调整,用以古鉴今的手法诠释民本精神,以传统文化之美抒写惟民至上之心,最终以全新形象精彩亮相中国艺术节。

群策群力,精推细磨,发扬“一颗菜”精神,发挥集体创作优势,集中全省最强力量,“一盘棋”谋事、“一股劲”干事、“一条心”成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高温、地震等诸多不利影响,川剧人又一次圆满完成登峰重任。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七十年,心有繁花,几代人,一路芳华。回望来时路,经典成就传奇,展望未来,巴蜀文化续写辉煌。戏剧春常在,百花迎春开;礼赞新时代,勇毅新征程。践行艺术为人民宗旨,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用戏剧艺术独特魅力,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