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武侯祠跨年大展亮相 重现“锦官城外柏森森”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3-01-16 17:21
关键字:武侯祠

图 1.png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1月16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群贤堂展厅推出新春原创特展“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文化艺术展”。本次展览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精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50件(套)精品馆藏文物与当代艺术精品,通过将历代书画、瓷器、木雕与当代雕塑并置,促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展览将持续开放至5月18日。

图 2.jpg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千多年前,杜甫用诗句描绘出武侯祠在森森古柏掩映下一派静谧肃穆的景象,从此赋予古柏与武侯祠诗意化的联结。千百年来,历代社会贤达与文人墨客在祠庙前、于古柏间,咏史抒怀,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寄托着对诸葛武侯的敬仰之情。

遥想三国,君臣际会,时代的浪潮让刘备和诸葛亮命运相连,才有君臣一体祭祀同;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三国的风云变幻皆归于祠庙的千年余味,才有文人墨客庙堂怀古。本次展览,力求用新鲜、时尚、艺术的方式构建“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武侯祠文化艺术展”的展览形态。希冀在历史遗址与园林景观中,唤起观众对成都武侯祠的文化记忆,赋予千年古祠当代价值,让三国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艺术魅力焕发出新的生命。

图 3.JPG

清代·漆金关公木雕像

览眼底江山

聆听宋可发重修武侯祠的故事

岁月变迁,惟石能语。一座千年古祠连接着过去、当下与未来。展览以封藏百年的新发现为契机,以宋可发重修武侯祠的历史事迹为线索,通过一方石碑、一件当代艺术雕塑,讲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重塑与新生。

2022年2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在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对诸葛亮殿内墙体进行物理探测,发现在北壁东、西两侧墙体封藏有8通碑刻。

图 4.jpg

宋可发 《眼底江山》碑

其中1通为宋可发重修武侯祠后手书的《眼底江山》碑。碑长 85 、宽 32 厘米,此碑以双勾技法刻石,书法以篆隶笔法入行草,整体舒展大气。宋可发借此四字抒发重修武侯祠后的豪情与舒畅,同时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兴复汉室宏愿的认同。“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尺方一碑,引领我们见证跨越350余年的时空对话,再现宋可发重俢武侯祠的豪情壮志。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战乱,成都武侯祠也未能幸免。清康熙十年(1671年),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宋可发,主持重修武侯祠。此番工程历时八月,成都武侯祠形成前殿后堂,排布于一条中轴线之格局。前殿祀文武诸臣,如朝廷礼,后堂祀诸葛亮祖孙三代,如家庭礼。塑28尊大型彩绘塑像群,现存10尊。此次大规模修缮奠定了现今武侯祠核心建筑群的基本格局。同时其所开创的“庙祠同体,君臣合祀”的模式,在祠庙建筑布局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图 5.jpg

宋可发重修武侯祠雕塑

展览展出当代艺术家洛鹏创作的“宋可发重修武侯祠”雕塑。雕塑以清代宋可发重修武侯祠的历史事迹为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展现了武侯祠“前庙后祠”的主要布局,体现出现存武侯祠建筑规制对古代礼制的呼应。

品祠庙丹青

观照历代文人心中的三国图景

祠庙有形,化为丹青。刘备、诸葛亮明君良臣之名倍受称颂,无数文人墨客谒庙怀古,在古柏苍松间赋诗作画、撰文题词,或将森森古柏幻化为武侯祠诗意化的代表,或以沉博绝丽的诗词寄托对武侯的敬仰之情,为武侯祠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与画作。展览展出谢稚柳、钱松喦等名家所绘不同意蕴的《古柏图》,描绘诸葛武侯庙内千年古柏“乔柯巨围,蟠固凌拔”之胜景,进而歌颂诸葛亮遗爱久远。

图 6.JPG

现代·谢稚柳 《古柏图》画轴

唐宋以来,文人雅士谒庙怀古,或摘杜诗作书,或以杜诗入画,或以杜诗集句,展览中展出的以“诗人遗墨”为题材的书法中,有范曾、启功、郭沫若等文化名人自撰作品。

图 7.jpg

现代·范曾《杜甫诗蜀相》书轴

展览中不乏作者以绘画为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祠庙图景,他们用画笔记录下祠堂碧草映阶、竹林青青、荷叶田田的四时之景。细细品读中我们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不仅领略到祠庙的变迁,还感受到笔墨的妙趣瞬间与历史传承的隽永。其中赵蕴玉所绘《武侯祠图》,呈现清代至民国成都武侯祠全景,亦是今日武侯祠之格局。

赏三国奇珍

领略三国文化传承的物质史诗

烽烟尘迹,吉光代序。我们虽已无法目睹彼时的风云变幻和豪杰英姿,但古往今来的文物承载着千秋历史,抚今追昔,它们从沉睡中苏醒,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人文风貌,建构着三国文化千年传承的物质史诗。

此次展览汇聚了近几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所征集的清代以《三国演义》人物故事为绘制题材的瓷器,包括“吕布戏貂蝉”“张飞战马超”“空城计”“捉放曹”“三英战吕布”等主题的典藏珍品。这些历史典故被技艺高超的绘瓷工匠们描绘得栩栩如生,在瓷釉的封印下成为永恒的传世经典。

图 8.JPG

清代·粉彩“捉放曹”瓷盘

展览展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毛氏汲古阁《三国志》印本,出自明代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所创办的藏书及刻书坊——汲古阁,实属难得一见的“精校精注本”,使观者在感叹无可比拟的文献价值时,更能体会三国历史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笔下所留下的深刻而长远的文化印记。

展品中清道光九年(1829年)爱树山房版《昭烈忠武陵庙志》印本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此书为成都武侯祠第一部专志,搜集保存了从三国到清道光九年成都武侯祠的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此后两百年间成都武侯祠再没有专志。

图 9.png

《祠庙千秋——成都武侯祠志》

2022年12月,历经十余年的资料搜集整理及近两年的辛勤编撰,《祠庙千秋——成都武侯祠志》正式出版。该志书既是对历史功勋的全面总结,也是成都武侯祠在新时代主旋律下讲述的崭新故事的真实记录,可谓是与清《昭烈忠武陵庙志》一脉相连的正典。

庆时和岁稔,念祠庙千秋。悠悠千年,世易时移,历代文人对于三国峥嵘岁月与诸葛武侯的深切追忆,定格成这座千年祠庙沧桑变迁的点滴记录。如今虽古祠新颜,但森森古柏依然翠绿,在卯兔新年来临之际,期待观众在红墙竹影之间、森森古柏之中,共同探寻历经岁月风霜的三国遗迹,赏析吟咏赞颂武侯的传世佳作,感受当下时代的“锦官城外柏森森”。

图 10.jpg

图 11.JPG

图 12.JPG

图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