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人物

​沈铁梅:中国川剧的国际传奇之花

来源: 2022-09-15 14:01
关键字:沈铁梅

1.png

3 岁开始演戏,13岁进入川剧科班,23 岁首度摘“梅”并三获“梅花奖”……如今,已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撑舵人。业界替誉她是“川剧声腔女状元”,名家称替她主演的川剧《金子》,地位堪比话剧《茶馆》,许多国际媒体称她的演唱犹如“天籁之音”、“一个神奇的女人”。

2020年新年,国家大院新年戏曲晚会。沈铁梅领衔主演的川《别洞观景》赢得满堂彩,成为晚会一抹亮丽的色彩

2月17日,沈铁梅主抓的公益川剧戏歌《我们来了》在网上热传,受到了众多戏迷和网友好评。

2020年,这位传奇女人——沈铁梅,应邀接受了《亚旅周刊》记者专访。沈铁梅说:“我从事川剧艺术已经40多年了,身体裹流淌的是川剧的血液。可以说,我就是川剧的女儿,川剧就是我的生命。

c976dcc5c5a2d27cbc0b1fcb0b5b772.jpg

《李亚仙》剧照,沈铁梅饰演李亚仙 摄影:杨田瑞思

6.png

《李亚仙》剧照,沈铁梅饰演李亚仙 摄影:杨田瑞思


川剧女儿初长成

上世纪60年代,重庆京剧院名旦沈福存,而立之年初为人父,如获天赐,取名铁梅。

当时,父亲是京剧名旦,母亲是川剧名旦,沈铁梅何以随了母亲的本行?

“两三岁开始,天天坐在小板凳上,一本正经.一句一段一板一眼跟我学唱京剧。”沈福存说,小时候她喜欢的是京剧。“那时候的感觉,京剧最提劲、最高级;川剧嘛,很有些看不起,一点都不喜欢!”沈铁梅说。

沈铁梅满怀憧憬想当一名京剧演员,可偏偏京剧学校停止了招生。“这么好一棵苗子,不学戏真可惜。”沈福存听众了一位友人的建议,让铁梅去学川剧。

13岁那年,沈铁梅临时抱佛脚跟妈妈现学现唱了一段《双拜月》,没想到却顺利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夜里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唉声叹气,心头有苦说不出。”沈铁梅说,年少尝到事与愿违梦想破灭的滋味,真是伤感。

穆桂英成为沈铁梅平生第一个舞台角色。“两只凤眼眇进鬓角,两边脸蛋粉楚楚的,娇颜如花似玉,好乖哦!”沈铁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是这一出“挂帅”,将这个少女内心的一百个不喜欢、一千个不情愿,化解得烟消云散。

二十三岁首摘“梅”

1985年金秋十月,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重庆“雾季艺术节”盛大启幕。国内电影界、戏剧界前辈张瑞芳、白杨、秦怡等表演艺术家,现场观看沈铁梅演出《凤仪亭》。“这个女孩咋会唱得那么好,高腔实在让人喜欢得不得了!”前辈们给予充分肯定。

翌年,沈铁梅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为师,得名家真传,技艺日渐精湛。三年后,带着恩师亲授指导的经典代表作《三祭江》和《凤仪亭》,沈铁梅第一次摘取“梅花奖”。那年,她才23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大潮卷席而来,川剧一下子成了“冰箱里的冷馒头”,鲜有人问津。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落寞和积淀。2010年5月19日,上海世博会期间,沈铁梅应邀主演川剧《灰阑记》,为德国国家馆日助兴。华丽动人的川剧声腔、细腻传神的表演惊艳四座。时任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走上舞台,亲自向沈铁梅献花,并当场题词“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

种种尝试带给川剧新的活力,使川剧重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并走向世界。

首领川剧登国际最高艺术殿堂

1997年,重庆市川剧院根据曹禺的话剧名著《原野》,创作了大型剧目《金子》。为了排练《金子》,剧院连续几个月三班倒,沈铁梅突发性耳聋,右耳听不见50分贝以下的声音。“这是我为《金子》付出的最大代价,我是搞艺术的,‘丢’了一个耳朵确实非常遗憾。”

全身心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沈铁梅二度摘“梅”。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撰文称,川剧《金子》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就相当于《茶馆》在话剧中的地位。

2011年6月,沈铁梅因川剧《李亚仙》再度摘得梅花奖。

2012年,在著名美籍策展人唐启凤的推荐下,沈铁梅将川剧《凤仪亭》带进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原汁原味的川剧唱腔,配上一流的乐队、舞美,使东方川剧与西方歌剧融为一体,让美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纽约时报》在评论中写道:“沈铁梅, 一位耀眼而出类拔萃的川剧艺术家”,《金融时报》极其罕见的给予《凤仪亭》“五星”的最高评价。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有关负责人认为,《凤仪亭》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作为当代川剧领军人物,沈铁梅早已走出中国,在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不少国家都唱过她的蜀调川音,被誉为“天籁之音”、“一个神奇的女人”。 

微信图片_20190212171344.jpg

抗击疫情川戏剧歌《我们来了》

“莫问我是谁?我是你兄弟姐妹。你我共饮长江水,愿我们明天春风相随!武汉加油!我们来了……”

2月17日,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主抓,著名川剧演员赵勇、白孟迪演唱的公益川剧戏歌《我们来了》在网上热传。这首声援武汉、支持武汉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歌曲因唱腔优美、制作精良,受到了众多戏迷和网友好评。

主演《别洞观景》 亮相新年戏曲晚会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喜迎 2020年的到来。这场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是一年一度的戏曲界最高规格盛宴,荟萃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剧种,集中展现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丰硕成果。

晚会上,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中国戏剧最高奖“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领衔主演的川剧《别洞观景》赢得满堂彩。有着“川剧皇后”美誉的沈铁梅唱腔婉转清新脱俗、靓丽明快,让观众大饱耳福,传统的妆容配以写意的头饰、典雅的服装呈现与20位群演充满仙气的舞蹈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绘声给色的水墨画。成为这台新春戏曲晚会一抹亮丽的色彩。

7.png

沈铁梅带新徒 摄影:邓晓军

川剧犹如一道麻辣火锅

沈铁梅说道,川剧在她眼中犹如一道麻辣火锅,色泽鲜艳亮丽,令人很有“食欲”。川剧是一个移民文化的结晶,将多个剧种精华放进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情形与火锅相似。吃火锅百吃不厌,川剧百看不厌,千百次演不厌。

中国戏曲历经800年风云,川剧也有300历史。改革开放后,戏曲逐步走向市场。

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人们娱乐方式出现多元化,戏曲从主流艺术走向了边沿。就川剧而言,官方院团重庆只有一家重庆市川剧院,四川也只有那么三、四家,民间院团几乎消亡。即便官方院团,上座率都不高,发展困难。

“文化强国”战略振奋人心,使我们看到了新希望。但如何繁荣传统文化,好像没有找到症结,力量没有使到位。例如,一些地方采取政府补贴票价的方式,以期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结果却事与愿违。“不懂,不喜欢,哪怕白送票,观众也不会来。”

为繁荣中国文化,国家艺术基金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文化资助项目。例如,一文化项目的资助标准:地方戏曲为250万元,芭蕾、歌剧为600万元。“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本土文化都还没保护好,反而去‘崇洋媚外’。”同时,这些项目还要靠去“争取”,地方剧种能争取到项目几乎是凤毛麟角。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境况也差不多,“德国一著名学者认为,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地方戏自成体系,保护力度不够,令人遗憾”。

戏曲要发展起来,离不开承、传、观三个要素。“承”,就是如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人才;“传”,就是如何传播中国戏曲艺术,需要渠道;“观”,就是戏曲编排出来后有人看,需要观众。这三个要素,“观”是第一位,没有观众只能是自娱自乐。

就国外而言,一些欧洲国家,要求小学生每年都要走进剧场看歌剧,国内江苏也要求小学生必看昆剧。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承、传、观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目前,整个中国传统戏曲市场犹如一块空地还没有搞好“三通”,自然投资者不会来,更别说吸引“客户”。政府应当将传统文化纳入地方文化建设总规划,出台对应政策,在包装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对从事文化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政策扶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欣赏传统戏曲的氛围。

总之,繁荣传统艺术,可谓任重道远。